close

[諮商] 蘇絢慧談失落陪伴、悲傷關懷、同理與關係(摘)
個人部落格:http://gracesusu.pixnet.net/blog
臉書社群「同哀傷」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oss.grief

《當傷痛來臨:陪伴的修練》 作者:蘇絢慧 2011
文摘:
許多人可能很難理解陪伴人的過程不是為了立即解決問題,陪伴,不是一種「給」,而是一種「接」;陪伴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在安心的關係中被接住了,而可以慢慢的接觸自己、理解自己、辨識自己。

陪伴,是一種純淨的心靈接觸,是一種感受對方氣息與情感起伏的共同存在,是需要一份寧靜與沉著,不急著帶對方離開他原有的位置,而是與對方一起感受與觀看他的位置所看出去的景致。陪伴,是一種以對方為主體,自己是淨空狀態的承接與回應。如果是相互陪伴,便需要有互為主體的過程,接受另一方的回應與關注。

<在關係中,不是要做好人,而是做真實的人>

我們因此被制約,要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,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,要為了不要讓別人不高興而努力。

如此,你雖然可以避免被攻擊,也可以避免被標籤,避免被隔離與排擠,但你因此活得越來越麻木,越來越不認識自己。你選擇與自己遠離,遺棄自己,把自己視為沒有感受的軀殼,失去對自己的感覺,也失去對自己想法的認同,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哪裡。

你假設,只要自己當了人家口中的好人,就有人會愛你、肯定你,但你沒有看見的是,你想要交換的東西,那些別人的在乎與肯定,不是你可以控制得來的。

請還給自己自由,也還給別人自由。
當你可以接受「拒絕」也是一種權利時,你才能有了能力拒絕,也給別人拒絕的權利。不把別人的拒絕視為傷害,也不把自己的拒絕視為傷害。


<在關係中,先看見自己的價值>

一個真正懂自己價值所在的人,在關係中會安心,他不需要為了取悅對方將自己扭曲,將自己變成連自己都不熟悉的人。

而他因為懂自己價值所在,也就能讓真正懂他價值的人靠近。
如果你懂自己好的地方,這個肯定就足夠讓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。

如果你願意先愛自己,在關係中,你才能真正有了愛人的能力交換不是分享,在關係中想交換條件來獲取愛的人,是無法真正領受分享愛的喜悅。

<分享--同理心是深刻懂他人的痛>

這是個體情緒經驗與悲傷經驗被社會長期漠視下的反應,「情緒無用論」、「悲傷無益論」在我們社會是常出現的聲音。只是,我也疑惑研究情緒為什麼不能像研究人體器官一樣,讓人細細研究與剖析呢?為什麼把情緒拿出來用放大鏡看,就容易惹來人們的不舒服呢?
其實,不過是反應出我們社會對於情緒的恐懼,與無能為力感。

我很清楚無論觀看情緒的過程引來什麼感受、反應,這都是我願意接受的,對我來說,這是追求美麗同理心所要付出的代價,我不能在觀看別人的情緒變化前,不看自己的;也不能在恐懼貼近自己的情緒情況下,卻說要去貼近別人的情緒與生命經驗。
無法深入自己內在情感層,也就無法靠近另一個人的生命內在去理解他的情感,理解他的生命脈絡。



我從病人的眼神與表情,去體會他的感受,不急著跳開或轉移他的狀態。
我在那段日子,體會一種「共在」,也體會一份生命與生命的共振,和情緒的感染力量。
你的內心會油然而生對生命的尊敬與瞭解。於是,你可以回應這一份懂,帶著一份尊敬的心。

同理心並不能解決任何人們所認為的問題,同理心的重要之處,乃在於建立一份信任的關係。並且透過同理心,陪伴者使用自己本身的覺知,回映給被陪伴者他的處境與狀態,與他所經歷到的情感歷程。
如果,助人仍然求快,與求成效,那麼,就不是真正的關心人,只是想解決問題。只想解決問題,是不需要用心,當然也就省力省事些。用了心,人就會感覺到疲累,也會感覺到耗竭。



如此的疏離與遙遠,使他陪伴不了人,人也陪伴不了他。這個人,勢必絕對的孤獨。
但確實有人選擇這樣的孤獨,因為他已不相信他的心可以被觸摸,也不相信他的感覺可以被瞭解,更不相信他是被愛的。因為過去的傷害與否定,他寧可選擇相信理智。杜絕了情感,一切變得簡單多了。



同情心是急迫想解決令人感到痛苦的事,但同理心是陪伴痛苦中的人;同情心是立即的想給些什麼改變情況,同理心是陪著對方摸索與學習他能改變的方法。


<在關係中,漸漸成熟>

因為幼年環境的拒絕與傷害,而形成的堅固感受與防衛反應。那些感受不加遲疑的竄出來,為的就是提醒你:「來了,來了,這可怕的感受與經驗又來了,又有人要拋棄我、拒絕我、傷害我了….」然後,你開始備戰,開始因為挫折與失望的感受,備戰。開始,豎立你迎戰的旗子,準備砲火強烈的攻擊,那所有的憤怒與委屈,就像是不間斷的砲火,不斷的朝那讓你感覺到受傷與失望的人。
這個人,很無辜。他不是最原始拋棄你與拒絕你的人,也不是他造成你生命裡最大的傷口。但是,因為他承接著你對於改變生命傷痛的所有「期待」,你無法忍受他讓你失望與挫折,及讓你感到痛心的失落。

在這世上,我們無法改變任何另一個人,我們只能改變自己。我們無法控制另一個人,我們只能控制自己的心與生命。一直想要改變他者的人,其實是一直迴避自己,也無法面對自己的虛與空。

若生命想要歷經新的章節,必須願意照顧好心中受傷的小孩,也必須為心中的小孩擔任好的保護者與呵護者,讓心中的孩子在自己的關照中逐漸有力量,逐漸感受到安全與信任,逐漸的長大。

[同哀傷]

世界不是繞著某一個人走。
沒有一個人是世界的全部。

停止去期待你的父母、愛人與朋友,
任何一個獨特的人,
如此你才能走向更大的世界,
也才能走向更深的自己。



"當你仍然習慣以理性頭腦想控制與解決你的情緒,你會發現情緒沒有任何變化,事實上,你根本沒有碰觸到它。你只是一直在告訴你自己:趕快解決這些情緒。

你越努力、越急的想「解決問題」,你的情緒就會越糟。情緒來時,你要靜靜的觀察,靜止的停留在身體與心的感受,不帶任何評價,也不帶任何衝突性的想法(像是:趕快好起來,你這笨蛋,你為什麼做不到看起來很好)。

你有越大的接納與包容,你的情緒,便有了空間存在,不需被你翻攪,也不需一直被你攻擊。" 20120202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夜希 的頭像
    夜希

    夜希

    夜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